馬兒山村離張家界主城區約25分鐘車程,相較于張家界景區,這兒的山雖不是奇峰卻也林木蔥蘢,加上零星散落于山坡田野間的民居,別有一番野趣。場地上原有兩個用來燒烤的木構亭子,被松樹、苦蓮子樹、小竹林、銀杏林包圍。北面遠望可見連續的山景,如卷軸般鋪展在視野內。這般環境及氛圍,成為了林語山房設計過程中最有力的依據。
馬兒山村有一定的的建設條件,作為張家界美麗鄉村的典范,已有基本固定的當地游客來源。周末時分,選擇來此游玩休憩的游客不少。業主本人在馬兒山村長大,自然對這兒懷有深厚的感情。民宿的改造既希望可以具備滿足回鄉居住的舒適條件,又能夠不改變原有的鄉村式的精神寄托之所。
建筑用地是由三個宅基地組成,長條狀地塊,在東西方向上有將近3米的高差,兩個宅基地位于西側,一個宅基地位于東側下端,剛好建筑就形成了兩個主體量,一高一低,一大一小,中間用一部半通透的樓梯廊道鏈接兩邊。而場地又南高北低,利用原有場地的關系順勢挖了一部分地下空間,作為后勤儲藏和設備用房,東側的這部分高差則設計成一個開放的灰空間,為客人提供半室外的靈活空間使用。場地中的水系景觀也順著室外場地臺階逐級流下,形成多個小瀑布水口,構成流水聲一直伴隨著行走路徑的體驗。
遠山近林是場地內最直觀的感受,為了不改變原有的場所感,樹木被盡可能地保留。建筑被植被包裹,人又被建筑包裹,保留了原始的“猶抱琵琶半遮面”的隱秘感的同時,行走在地面層時的體驗也變得層次豐富了起來。同時不同季節林木形態不同,環境的通透性也會變得不同,夏季茂密的葉片與冬季裸露的枝干掩映下建筑的可視度也有所差異。
建筑的立面材料我們更希望能具有在地性,回到自然與建造的關系上, 充分的利用當地有的材料,既控制建造成本又能方便的找到當地工匠施工。像壘毛石,土磚墻,水洗石,水磨石,青磚墻,小青瓦,都是當地非常常見的用材,施工工藝簡單,易取材,建造精確性易把握。
這次是一次相對綜合的一體化設計實踐,涵蓋了項目定位策劃、區域規劃、建筑、室內、軟裝、景觀、燈光、結構、水電暖、智能、標識導視全專業、全系統、全過程的整體設計,全盤考慮,一體化設計落地。形成建筑與室內空間的連貫性,硬裝和軟裝搭配的完整性,建筑跟景觀銜接的延續性,結構與材料關系的統一性,各方面在圖版和實踐中做到比較好的配合,也減少了很多施工過程中各專業各工種的矛盾沖突,大大縮短了項目的施工周期,建筑室內景觀施工緊密銜接,節省了大量的造價成本。同時一體化的設計過程保證了設計語言系統的完整,材料體系的貫穿,實現室內外自然過渡,創造了空間的完整體驗,最后呈現完整統一的空間效果。
項目名稱:張家界馬兒山·林語山房(又名燕兒窩)
項目地點:湖南省張家界市馬兒山村
項目業主:張家界美麗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
項目類型:文旅民宿酒店
設計時間:2019.2-2019.6
建造時間:2019.8-2020.8
設計單位:尌林建筑設計事務所
主持建筑師:陳林
建筑設計師:劉東英、時偉權、陳松
室內建筑師:劉東英、時偉權、陳伊妮
軟裝設計:陳伊妮、時偉權、趙藝煒
品牌設計:虛谷設計
結構設計:高翔
植物設計:物喜·陸辰
家具品牌:屮房
結構形式:混凝土框剪/鋼木結構
設計范圍:規劃、建筑、室內、軟裝落地、景觀、品牌標識、一體化設計
建筑材料:木模混凝土、非洲柚木、毛石墻、青磚、土磚、小青瓦、水磨石、水洗石、合成竹
建筑面積:1200㎡
建筑攝影:趙奕龍、吳昂
視頻剪輯:丁詩穎